电影文化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

daixie 1029 0

1.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选题背景

电影具有意识形态和电影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彼此支撑。在我国,电影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是国家电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多年来,对电影的评估多限于评论、评奖等艺术与思想价值,而对电影产业对国家经济贡献的评估尚属空白。实际上,电影业作为电影文化产业的分支,其艺术与思想价值的评估十分重要,产业价值的评估亦不可或缺,这有益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电影发展。电影本身是特殊的产业活动,不断创造着经济价值,同时还带动电视、音像、出版、玩具、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在增加投资、拉动消费、增加出口、解决就业等多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我们以2019年调查研究获取的行业数据为基础采取审慎原则进行不完全估算,需要说明的是,电影业各项的统计指标体系尚不完备,许多经济活动数据还难以收集,因此电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应大于评估结果。

有数据表明,我国近五年的电影票房整体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自2012年起的

170.7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457.1亿元,最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28.36%2017年全国

电影总票房为559亿,同比增长13.45%.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2015 年观影人次达到

12.6亿,2016年观影人次达到13.72亿,2017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6.2亿.无论是20142015

年的票房飙升,还是2016年的增速放缓,亦或是2017年的票房起伏,都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已逐步迈向稳健发展的阶段。.梳理我国电影发展史,研究新时代下电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观影人群需求的新变化,探寻票房绩效影响因素,引导电影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最大限度把国民消费电影需求的潜力发挥出来,引导电影文化消费,成为政府、市场面临的电影文化建设领域内的重要课题。

(2)研究目的

研究电影观众的著作与文章很多,尤其是中国电影产业化之后,研究电影观众的文章大量涌现出来。这些研究专著和文章基本集中在观众接受心理、观众与电影作品的互动关系、影响观众电影接受的因素考量等方面。近年来,采用实证究的方法,对电影观众进行调研的课题与文章逐渐增多起来,研究电影电影文化产业对于群众消费的影响的专著也已经出现。总体而言,针对居民观众进行实证调研、数据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电影产业除了生产艺术与思想价值以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亦不可忽视。

(3)研究意义

有利于扩大我国电影消费需求,扩大经济增长中的口红效应

我国电影消费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如何激发我国居民消费电影潜力,正是本论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大,促进电影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的向第三产业高附加值领域进入,使经济能够科学可持续性健康高效的发展,电影票房消费也逐渐成为复苏经济的一部分力量。20世纪3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危机的难关时恰恰是好菜坞发展的最好的时期,正巧2008年,国内经济面临的危机时期也正好是电影票房的高涨期。

有利于提升我国海外电影文化传播影响力

电影是世界舞台传播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途径,理所当然也是世界电影文化多元化竞争和发展的重要领域。发展高质量电影,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电影文化传播,切实强化国家软实力,提高我国的电影文化自信。

有利于为创造电影电影文化消费需求提供具体建议和思路

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综合考忠电影文化维度,为我国如何更好的、进一步的释放居民观影消费需求提供对策建议。

 

 

 

 

 

2.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等,字数不少于3000字);

纵观国外有关电影产业理论的研究文献,可知部分学者是基于电影产业的全球化政策来进行整合并对比分析的,而有的学者则是从美国电影营销模式和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更多的学者则致力于电影票房方面的研究。相比之下,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电影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了解并关注该行业的经济属性。此外,还对影响电影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比如制度、竞争环境等展开了相应的分析,最后,梳理并总结了我国电影行业在近几年里的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鉴于国外电影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早,因而在电影票房的研究方面也更为成熟,其中包括了以下多种研究方法,比如电影学、管理学、传播学以及媒介经济学等,综合有关数据信息,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层面的成功展开了实证分析,以此来实现研究的目的。直至今日,学术界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研究热度依旧不减。

1)国外文献综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研究电影票房,不少学者在研究期间将北美地区发行上映的电影作为研究案例,基于相关数据。对其展开实证分析。并为之建立了相应的电影票房影响因素模型。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与总防。而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有关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者的研究需点。所得结论也各不相同。笔者对其进行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影片所属类型不同,对影片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且各时期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异,比如动作片通常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当红明星的多演。但限制性分级会抑制电影票房的增长:在学术界。有关明星对票房所起到的作用始终存在诸多看法,有学者研究指出票房井不会因为明星的参演而有所不同,也有人表示明星可以带动提高电影票房。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明星仪在电影上映的第一个星期会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但若从长远来看,反倒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些结论看似互相矛盾,但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明星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电影是否改编自其它媒介或者与电影票房高度相关的。那么便有极大的观众基础,可以为电影票房带来正面的作用。而其它因素如电影的制作成本,档期以及发行商的大小等因素同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票房,其中,制作成本与电影票房呈正相关的关系,而大发行商与暑假档期可有效提升电影票房。此外。第三方对电影的评价。观众对电影的质量评价亦会影响票房成绩。换言之,即电影评分、点击率以及观众的关注度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说。国内有关电影票房的研究相比于国外的研究更为简单粗放,日大昆分研究都是以定性和案例这两种分析方式为基础得以开展,其中,定量分析的研究较少。与之相关的研究也由于衡量标准的差异性而有各自的侧重点,通常仅对其中获得难度较小的影响因素予以分析。

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研究起步较晚,草期的大部分文献都是从艺术视角来探究电影票房及其影响因素,直至2009年。才陆续有不少学者开始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比如张玉松等人(2009)将国内于200-200年间上映的103椰影片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景国内的电影市场实况。从中选取了六个自变量,分别为:电影投资。电影故集,电影质量、导演,演员以及盗版。并在此基维上构建了找性回归模型,展开了实证研究。以此来证明电影的投资、续集,导演以及演员等四个因素可有助于电影票房的增长,盗版会抑制票房的提高。而电影质量与票房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王伊(2013)研究指出.中国电影票房的分布存在偏态性。因而为之设置了不同的临界值。以此来规避极值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借助Iorit模型来开展国归分析,结果证明电影续集,票价、评分,档期,导演以及明星均会对电影票房产生促进作用。其中。明星与导演的票房效应呈边际递减的趋势。尽管该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结论免于极值数的影响,但同样降低了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刘焦焦(2013)2002-2010年间排在中国电影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作为研究的样本,基于对巴瑞.李特曼的模型的参考,进一步选取了6大指标,并创建了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并分析了电影票房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导演的名誉指数、电影的点评、关注度以及参演的一线明星人数都会明显影响电影票房的多少,而影响不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档期:二是获奖数目。以电影票房分布的偏态性为基础,从布局看整体,从而更好把握电影市场的总体形势。闵亚哲等(2010)24部电影作为研究的样本,基于电影消费效用理论,对其展开多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进行总结,一是消费效用;二是消费成本,最后发现制约内地电影票房增长的两大阻碍在于:第一,故事性不足的大制作影片数量过多:二是电影票价格过高。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影响票房因素的研究都很多,且都集中在明显的电影释放信号上,但少有学者注意到电影文化同样会影响观众对电影的选择。

3)票房预测研究是新的研究趋势

基于李特曼和苏凯等相关学者的研究,之后的学者也开始尝试用不同方法来对电影票房的预测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Byeng-Hee Chang等人(2009)提出的票房预测模型就相当准确地预测出北美地区在2000--2002年内的电影票房情况,很大程度上为电影行业规避了风险。Sitaram Asur等人(2010)把影响因素的内涵还延伸到了社交化数据这一方面,根据Iwitter数据显示,了解用户的情感倾向变化,包括在电影上映前后的不同时期,采取回归法来进行票房预测。除了这些,还有学者采取传统的多层感知器(MLP)对票房进行研究和预测,最典型当属RameshSharda等人(2006)的研究,他们提出并使用分类模型来研究电影票房,强调分类正确率可以用来测量模型分类的属性。选取的样本源自美国各院线,结果证明比回归法更好。Barman'等人(2012)对于预测电影票房的盈利情况选择反馈神经网络算法进行预测,部分程度上说明了预测的准确率。国外研究预测电影票房很早就开始了,有一些预测的研究成果已经能在实践中运用。

相较于国外而言,中国对于研究电影票房预测仍然出于初始时期。每年,电影主管部门都会大概预测出电影票房,这靠的是电影专业数据平台统计票房得出来的数据结果,参考过以往同一时期的观影数据、各地的影院实际经营情况、预排电影情况、银幕数量等等,这是对当季度和整年票房的粗略预估,很明显这样的预测结果专业性不强,也无法做到预测出单个影片票房。国内知名院线公司在预测票房时采取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实际操作是让发行人员做出一些猜测,再让有经验的专家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再预测票房情况,该方法没有理论支撑,无法降低电影发行面临的风险。鉴于此情况,2012年的时候,中影推出国内第一个建立在分析预测电影票房的估价和定价系统,简称BrP票房预测系统,这个预测系统会把四年里的六百部电影进行数据分析,该系统保密性极强,故预测效果如何无法知晓。

在学术研究方面,王建陵(2009)研究分析了西方票房预测的发展历程。赵伟(2009)规划出了建立在粗糙集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来对票房做出预测,揭示了影响分类的主要是导演和主角、影片种类、影片宣传程度、上映时间、放映场次、同档期影片数量、节假日等等。大体而言,国内在研究电影票房的预测这一块仍然 不够透彻,分类预测的效果多半会好一点,但是目前的间题是难以获取数据和客观存在的因素影响,导致可作为模型的影响因素不多。同时多为一个时期内的面板数据研究,而很少有学者从时间序列上观察人群偏好的改变。

4)电影票房的路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3个时期。第一时期注重经验性的研究方式,例如:进行问卷调查、进行谈话访谈、利用仪器进行测量、邮寄等方法。通过调查实际情况来归纳出相关的规律,对电影票房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分析,得出各因子会对票房产生多大的贡献效果。乔治.盖洛普”(Ge orge Gallup)的相关研究内容里主要涉及到故事测试、片名效应、演员效应、宣传效果、预映设想等几个影响因素。其中宣传效果值得说的是,所选择的广告带有很强的宣传穿透力。参加测试的研究人员都能在宜传片播放观看后能正确陈述出演员情况和故事情节,这就说明这个广告具有很强的宣传效果。里奥.汉德尔(LeoHandel)根据电影的产生过程分成了测试拍摄前的研究(包括故事和演员的测试)、测试拍摄间研究(指片名效应)、测试拍摄后的研究(宣传效果、预映和线上评论研究)。该研究里的正确识别率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对应盖洛普理论中的“穿透力”这一项。都采取了访谈方式,通过访谈获得观众的深度反馈。第二时期的研究内容更广泛,囊括了的影响因素更广泛,包括:电影拍摄地、影片投资、上映档期、导演知名度、获奖情况、MPAA级别、网络评论、电影题材、明星效应、电影评论、电影文化底蕴、观众自身等等因素。

第三时期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的话语权增加,消费者会更喜欢在博客、Iwitter.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这一时期,利用博客、Twitter.报道宣传、谷歌和维基百科等搜索引擎来预测票房的模型,基本都采取利用单个因素来做预测。学者重视消费者的观影评论,这无疑建大大提高了预测票房模型的正确率。2016年,Si tar am AsuBernardo A. Huberman共同发表《Predicting the FutureWith Social Media 这篇论文,指出Twitter文章的数量和情感倾向会影响电影的票房。结果显示,Iwitter文章的数量基本印证了票房实际情况,就是说影片上映的时候会出现最高值,而后呈下降趋势。该情况下二八比率一样适用。更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制作方发布的新闻消息,例如电影发布会、电影剧照、预告花絮反而不会获得观众的大量转发,恰恰是利用推特说出用户的自我想法来表达情感。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票房的研究经历了定性到定量的过渡,研究方法也日趋复杂,但是笔者发现,票房的研究具有很强烈的时效性,如何结合现状及当前环境探寻影响票房绩效因素,创造电影文化消费需求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以电影产业里的票房绩效为视角,在前人所界定的创造电影文化消费需求理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研究,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运用文献、案例分析方法,对我国观影人群消费需求的现状和偏好的改变进行研究,构建我国创造电影消费需求的驱动机理与模型,为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一是对马斯洛需求理论、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以及创新产品的市场整合理论予以有效梳理,进而为探究电影消费需求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查阅并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掌握该问题在学术领域内的发展概括及其中的不足之处,以供本文在后期研究中参考。二是归纳对当前电影消费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运用中国电影产业年报对电影产业现状及问题进行描述,运用SPSS22.0软件对影响电影消费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实证研究结果。三是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加入霍夫斯泰德维度进行辅助研究,从国家电影文化方面充实本文实证研究。四是对美国的版权制度进行经验总结并结合以上内容提出当前我国创造电影电影文化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2)主要解决问题

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

电影文化产业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电影文化产业本身作为因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电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通过直接供给效应为居民的电影文化产品消费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电影文化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效应,延伸电影文化产业生产链条,辐射其他产业发展,增加其他产业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从而带动居民消费。本节主要是就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各地区电影文化产业生产效率,据此分析电影文化产业的产品供给效应,并作为下文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中解释变量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其次,依据电影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电影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

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

依托电影文化产业具有的双重属性特点,即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提升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拥有了较强的消费能力,这就需要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否则,较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如果增加的收入不能实现向消费的转化,那么,就会形成更多的储蓄。电影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电影文化需求,电影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是未来消费增加的热点,也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并且人们对电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不受客观条件承载量的限制,这就决定了电影文化产业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挖掘居民消费潜力。二是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电影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是精神劳动,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电影文化产品。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产业不同,电影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电影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指的是电影文化产业是电影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的凝聚。电影文化产品生产的过程就是价值观、思想、意识和意义植入电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电影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判断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比如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等判断标准,比如正义感、耻辱感、是非感等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人们人格修养的形成,进而支配人们的行为。电影文化产业通过提高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就在于电影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出过去没有的消费品和消费形式,以其特有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传播示范新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引导消费时尚,创造消费者、制造消费者。此外,电影文化产业能够通过商品品牌塑造、消费观念引导,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消费观念,改变人们保守的消费观念,将人们的储蓄动机转化为消费动机,从而拓宽人们的消费选择范围和需求范围,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开发居民消费潜力。

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居民消费能力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能够购买消费品的数量,这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收入因素是居民消费的约束条件,是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收入是居民用于消费的资源总量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对居民消费倾向和居民消费结构有重要影响,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收入越高,相对来说,人们的购买能力越强。在消费意愿较高的情况下,能够购买的消费品越多。否则,只有消费意愿,有较多的产品供给,没有消费能力,也不能形成有效消费。
依托电影文化产业具有的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特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电影文化产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加上电影文化产业具有强关联性和强融合性的特点,能够实现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广泛渗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能够广泛带动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二是电影文化产业生产的电影文化产品和提供的电影文化服务具有知识性特征,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电影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拓展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的传播途径,影响人们获取电影文化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人们在电影文化消费过程中,吸收了信息、获取了知识,是人力资本提升的过程。可见,电影文化消费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和信息传播效用,从而附带人力资本投资功能,提高了人们的素质。并且电影文化产品能够作用于人的智力、观念、思想、能力,从整体、根本上引导和培育人的素质。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4.研究方法、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研究电影文化消费、创造电影文化消费需求、电影产业发展、电影票房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从中把握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为研究指明方向。本文的研究数据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政府网站公布的各城市年鉴、国家统计局、中国电膨产业年报等取得,为本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2)定量分析法

本文利用2010- 2017 年上映的231部电影票房、口碑、导演等信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因素给票房带来的影响程度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基于此进一步探究了创造电影消费需求的具体模式及路径。

(3)   理论综述与逻辑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关于居民消费以及电影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目前已经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消费理论、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理论,将电影文化产业与居民消费结合起来,探索构建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基本分析框架。

(4)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依据构建的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基本分析框架,逐层展开,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明确的理论阐释,并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SFA) 分析电影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电影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融合效应、运用面板模型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总量的影响:基于部分调整模型和马尔科夫状态转移矩阵证明消费意愿指标选取的准确性、运用面板模型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电影文化产业的就业效应和收入效应、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对居民消费能力的影响。

5)比较归纳分析法

通过城乡比较和区域比较,分析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现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之间的居民消费差异: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比较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产业关联与融合效应、就业效应、收入效应。

(二)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从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5000美元,电影文化消费是未来消费的增长点,但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持续下降、电影文化消费不足。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已经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但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距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这一现实背景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即中因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通过对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和消费相关理论的回顾,以及从电影文化产业相关文献综述、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找到本文的逻辑切入点和研究方向:通过中因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加深我们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直观认识: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理论,结合电影文化产业具有的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和电影文化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特点,探索构建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逐层展开,系统地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地,基于中因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从居民消费总量、居民消费潜力和居民消费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实证检验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最后,根据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以及实证检验结果,从增加居民消费总量、开发居民消费潜力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扩大居民消费视角下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5.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进度安排

2020905    确定选题,检索文献

2020910    下达任务书

2020915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等;

20201005   上交论文初稿;

202011      论文修改和完善;

20212       论文定稿、评审;

20215月下旬   论文答辩

 

预期目标

1)按照要求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2)通过对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内外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和研究,参考目前杭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的专家意见及文献,提高对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认识,并就杭州电影文化创意产

业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4)借鉴国内外发展电影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提出杭州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

策,以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6.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

研究借鉴的资料极为丰富,除了图书馆里藏书量大,还可以通过网上的名人名书来借鉴。此外我们还通过深入到社会中进行调查。研究时间集中、具体、明确,能够得到导师的大力支持。。

2)研究时间

已经用了半年的时间来为此次论文进行准备,在时间上做好课题研究的充足保证。导师的重视和支持,为保证课题研究过程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7.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1)实证研究中选用的数据有待进一步扩展

目前,国内电影电影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主要有两个统计来源:一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按照2004年中国《电影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计算出的基础数据。目前为止,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4 年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2008年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二是《中国电影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它是根据各地区电影文化主管部门报送的电影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报和电影文化部对外电影文化联络(港澳台)司的有关报表整理编印的电影文化、文物基础数据。前者数据一般要大于后者,原因在于两者包含的范围不同。

2)研究内容中可以深入研究电影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的发展状况

电影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较广,本文中部分研究内容也表明电影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的特征、发展情况不同,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也可能有所差别。但是,由于电影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数据获取困难,本文在分析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并未区分电影文化产业各细分行业。因此,今后的研究工作应针对各细分行业,展开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为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及扩大居民消费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8.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二、创新之处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电影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研究电影文化产业影响经济发展内在机制的较少。本文以扩大居民消费为切入点,根据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关系理论,结合电影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产业属性)和电影文化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双重属性特点,构建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进行尝试性的理论探讨。

()有关电影文化产业的文献主要是基于定性分析或理论分析,定量分析较少。本文

基于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利用异质性随机边界模型(SFA).面板模型以及部分调整模型等计量分析工具实证检验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

()国内外多数研究只关注电影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对电影文化产业电影文化属性研究的不多。本文综合考虑电影文化产业具有的经济属性和电影文化属性,系统地分析电影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作为电影文化传播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及影响效果。

9.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量不少于40条,对于个别新兴研究领域其文献量可酌情减少)。

[1]何培英.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法律规制研究[C].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19年第23 总第23卷)——上海市法学会文化产业法治和体育法研究小组文集.:上海市法学会,2019:4-23.

[2]侯顺. 中国网络影视产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王学真.探索文化产业价值的新作——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纵横,2018(06):129.

[4]邹少芳.“一带一路”视域下浙江影视产业“走出去”策略探析[J].当代电影,2018(06):65-68.

[5]李小敏. 投入产出视角下福建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8.

[6]邬玲. 资本与文化的缝合[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车树林,顾江,郭新茹.文化产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2):38-46.

[8]段卫东,李芳.中国电影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与波及效应研究[J].当代电影,2017(02):68-73.

[9]邢楠,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6(07):127-131.

[10]冯晓棠.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投入产出分析视角[D].山西财经大学,2016.

[11]崔健东. 新世纪华语电影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6.

[12]花晖.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13]云杉. 浅析消费主义文化视域下的综艺大电影现象[D].上海师范大学,2016.

[14]焦新娱. 中国文化消费现状及地区差异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15]刘宏毅,曾玉成.影响电影衍生品消费意愿的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5):137-144.

[16]刘珊. 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17]杨丽君. 文化创意产业对陕西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

[18]陈明辉. 中国微电影研究[D].吉林大学,2015.

[19]杨明品,支菲娜,刘汉文.中国电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电影艺术,2015(02):5-11.

[20]赵鑫. 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 光明日报,2014-08-13(015).

[21]张亚丽.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2]吴威. 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3]高莉莉. 文化资本视角下我国文化消费水平提升研究[D].南京大学,2014.

[24]董红杰. 创意产业“五位一体”的成长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5]吴石磊.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6]张春艳. 视听作品著作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27]刘丽娟. 文化资本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8]杨柳. 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29]施卫东,卫晓星.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基于PLS模型的验证[J].经济管理,2013,35(05):139-148.

[30]李秋. 我国上市电影企业价值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1]杜晓燕. 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2]刘畅. 文化产业对北京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33]华正伟.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4]张江彩.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5]韩顺法.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7):21-28.

[36]齐仁庆.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7]于嘉. 2003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之产业链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8]郭梅君. 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39]韩顺法. 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40]霍步刚.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

标签: 电影文化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