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笔关于《诗经》理解的论文5000字

代写a 710 0

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诗经》不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人民造成的巨大影响,而且还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更加歌咏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及其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在《邶风·击鼓》这首诗中,十分完整详实地描写了一位出征士兵思乡思亲的心情,这是“战争与爱情”题材古老精炼的版本。尤其是诗中第四节的一段回忆往事的诗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坚贞的爱情绝句。无论何时读到这十六个字,都会使人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让人忘却世事的功利纷争,去挽思这执着永恒的感情,说明了常年征战对当时百姓生活的不良影响,使社会、家庭时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更加导致社会整体秩序的恶性循环。因此,《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

(三)《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诗经》开创了言志抒情的传统。古人强调“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序》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高度概括了诗歌表现思想感情的特征,“言志”与“抒情”不能截然分开,“言志”的实质就是“抒情”,古代采诗就是借以察志观情。文以叙事说理,诗以言志抒情,这种大体分工是合理的。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诗经》总体属于一类抒情诗。无论抒情诗或叙事诗,都强调内在的韵律,情感的消涨。汉乐府诗以叙事见长,建安诗、南北朝乐府诗、唐代杜甫、白居易都有叙事诗,同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说明诗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诗歌以抒情诗居多,估计大部分是受诗经的影响吧。

(四)《诗经》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南宋诗人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提出来的,也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在《豳风七月》这首诗中,诗人按季节和物候变化,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直陈其事,体现了铺陈直叙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真实感人。《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在《王风·采葛》中有这样一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正是用了明喻的手法;有暗喻,《邶风·柏舟》中“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有借喻,《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有博喻,《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如蛾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的手法多在一首诗的开头。《诗经》中用兴的手法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起协调韵律的作用,《秦风·黄鸟》开头的“交交黄鸟,止于棘”;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三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在《周南·桃夭》中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艳美。更需要注意的是,在《诗经》中,这三种手法常常结合运用,相辅相成,构成了这部伟大的结晶。

(四)《诗经》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把人物事件描写地栩栩如生。在《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清代著名学者姚际恒评价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五)《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举例来说,《豳风·七月》开创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四时田园诗;《王风·君子于役》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盼望外出从役的丈夫早点儿回家,展示着中国古代诗歌中日暮思归这一重要母题。此外,《魏风·硕鼠》开创了中国文人对桃花源般“乐土”的憧憬和追寻。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成就。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诗经》作者所表现出关注现实、面向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也就是《诗经》的面向现实的精神。屈原《离骚》、《九章》中忧愤深广的感情,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唐代陈子昂提倡“兴寄”标举“汉魏风骨”,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赋的手法不但成为后世诗文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法,到汉代还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彪炳一代。比、兴之法影响尤为深远,它开辟了后世文学所谓“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艺术表现手法。自屈原吸收、发展了比兴手法之后,比、兴手法经后人的不断发展创造已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以某物作比或触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而且是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代许多优秀诗人用它创造出无数兴寄幽深、比类切至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籍、韵味深长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这些都足以说明《诗经》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通过这学期的“中国文化之《诗经》导读”这门课程学习,在学习和读《诗经》的时候,我认识到了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汉字,也学会了一些字词的活用,学习到了一些古代的文化历史,人文社会。总而言之,我更加了解中国伟大的结晶,学习到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也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提升了我的个人修养。


标签: 代笔关于《诗经》理解的论文5000字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