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读后感

daixie 594 0

  在现在的各个国家,都在注重依法治国,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这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了一个学派—法家,他们以人性本恶的观念为基础,认为治国应该以法律,甚至是严刑峻法为主,强调君主专制,以法术势三者结合治国。在后来,其中的法这一分支演化出了律家,他们擅长理解法律条文,并主张严格执行,这些人经常被称为循吏。
        下面这则选自《后汉书》的故事就明确的表明了循吏的行事风格。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下面就是故事的原文:
        [董宣]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 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 车走过来,就勒住马纽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
         这篇故事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
         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告状。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叩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良民,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须用杖打,请准我自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给公主叩头认错。董宣就是不肯;硬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支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帝说:“ 文叔当老百姓的时候,保护逃亡的人,官吏不敢进门抓人。现在当了皇帝,还制服不了一个 小地方官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可是不二柞呵!”于是赐予董宣为“强项令”,赏钱三十万,董宣把它全部分给了下边官员。从此,他打击豪强,那些豪强没有不心惊胆战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歌颂说:“桴鼓不鸣董少平。”
        这则故事来自于《后汉书•董宜传》,董宜(董宣)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循吏,这就是一篇讲他不畏权贵(湖阳公主)的故事。董宣在当时也被认为是酷吏,在历史上说他残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极其厌恶权贵作恶,对这些权贵一样执行严刑峻法。按当时的政治特点,权贵具有极大的权利,甚至可以还可以拥有自己的门客,甚至是部曲(私兵),一般来说,普通官员不敢管他们,使得他们经常草菅人命。所以循吏的出现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压制。
        而且,董宣这些循吏还非常清廉,在西汉时的张汤也是这样的循吏,他在被陷害死亡后,汉武帝才发现他的财产不过几斛米。就以他们的清廉来说,就是现在都官员也很难做到。
        而故事中湖阳公主,就是现在很多官员的真实写照,他们中很多人厌恶那些认真执行法律的普通人,喜欢让自己只手遮天,这也使得这些人极其厌恶这些循吏。
         实际上在历史上,曹操也是做过一段时间的循吏的。在公元174年,也就是(熹平三年),二十岁的他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他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他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如果他没有这段循吏的经历,他也很难在后来成为乱世之枭雄。
        而现在,中国更要依法治国,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更要自觉遵守法律,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如果以后做一个官员,那更要维护法律,清廉自守,做一个循吏,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

标签: 后汉书读后感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