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张爱玲描写女性的形容词研究

daixie 528 0

[摘 要]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那她又是如何描写这些女性的呢,我们一起探究


1 引言---------------------------------------------------------------1

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描写-----------------------------------------1

2.1 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1

2.2对女性的服饰描写---------------------------------------2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描写--------------------------------------------3

3.1 还原当时时代女性的真实状态---------------------------------------3

3.2 突出描写女性畸形心理---------------------------------------4

4 张爱玲的作品特点-------------------------------------------5

4.1 中西文化影响----------------------------------------------5

4.2 作品风格及文化背景--------------------------------------------6

5结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1 引言

199591日,美国加利福利亚,洛杉矶的一间公寓里,七十五岁的张爱玲躺在一张行军床上,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溘然长逝。早年在《天才梦》里宣扬“出名要趁早”的她,晚年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客人,吃着快餐食品,不停地变换住所,如隐居者一般寄居于洛城大大小小的公寓中。《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那句“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冥冥之中竟成了对张爱玲自己人生的注脚。

张爱玲复杂的身世背景和传奇的人生经历,连同她那些体裁多样的作品,一并构成了蔚为大观的“张学”,回响经久不息。那些强加在张爱玲身上,甚嚣尘上的政治符号,经由时间的淘洗终将化为沉渣。理解张爱玲最好的方式,应当是贴近她本真的作家属性,探究她文本中独有的“癖好”,体察张爱玲式的悲哀——那种冷眼张看自己笔下被欲望主使,被命运播弄的痴男怨女,机关算尽,却逃脱不了低到尘埃里的那份世态炎凉。

谈及民国作家,绕不开张爱玲,但认真谈张爱玲,又并不容易。作为一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张爱玲关注的依然是男女情爱、家庭琐事。有关硝烟,她不过微开窗缝,于《封锁》处平静透露,在《倾城之恋》的结尾几笔勾勒。就像前南电影《谁在那儿歌唱》,明明是法西斯阴影下的故事,爆炸声却只在最后响起。以至于革命文学流行的年代,批评家说她格局小,小资习气浓厚。张爱玲是个复杂的作家,也因其复杂性,日后常摇身一变,成为不同论见者挥舞的棒子。女性写作的拥趸赞其为民国的先行者;阶级斗争的拥护家则斥其立场狭隘;热衷春花秋月的看客,又将她的恋爱史翻来覆去炒冷饭。我们不如暂弃成见。既然张爱玲是位作家,且让我们回归其文本,在阅读中思考张爱玲的写作特点,分析她的写作习惯。毕竟,时代变迁,诸多根植于意识形态的争论终将化为沉渣,能留下来的,还是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作为张爱玲的读者,我自问对其研究未及透彻,只是对其文本,例如小说和杂文集,有过基于兴趣的探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明显具有区别性的特点,流淌于她的作品中。对于这些特点,张爱玲也曾在文章中承认,这是她写作的癖好,并非无心之举。

 

或许,正是这些癖好,如积木般组合成张爱玲作品之于时代的别样建筑,使这位上海女性,成为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

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描写

2.1 塑造的经典女性形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红极一时、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著名作家,当时她母亲为她上学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天,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处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唯有小说中女性形象才是意义中的核心。翻开小说,就是阅读一部“爱恨情愁”的历史。张爱玲第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的形式中,展示了时代崩溃与转折的过程“小说是以它自己的方式,通过它自己的逻辑,依次发现了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纬度。”以女性的纤细与敏感从生活中发现真谛,从男女性爱、亲子之爱的感情细微处揭示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沪、港、洋场高等华人的空虚、腐烂、堕落、变态的灵魂,因此写尽了人世沧桑、人情世态。于青曾在《张爱玲全集》书中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她的作品为我们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批独特的女性形象,给当时的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 的滋味。

2.2 对女性的服饰描写

每一个妙龄的女郎都会对服装特别敏感,但在张爱玲,这种敏感和占有欲似乎太过招摇,而成了张爱玲小说及其身份的徽章。通过服装,她自恋、自我标榜,在文字上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这些人物都带上了张爱玲尚未磨灭的贵族气息。张爱玲对服装的精益求精与她精巧的文字之间多少有些重叠,仿佛她在构筑一座文字之塔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编织一件衣裳。张爱玲的“恋衣”情结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她那一位着装漂亮优雅的母亲。张爱玲小说中的服饰描写的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值得引起注意。她将各种色彩斑斓、款式多变的服饰展示,这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也使她的小说风味迥异,绚丽多姿。

张爱玲把《倾城之恋》改为剧本搬上舞台与剧团主持人周剑云见面时,“着一袭拟古式齐膝的夹袄,超级的宽身大袖,水红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卷的云头”。连交际场上见多识广的周剑云也显得有些拘谨。对此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张爱玲自己也直言不讳。在她博得“奇装异服”的“美名”以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我既不是美女,也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童言无忌》)

当然,服饰是一片施展个性的天地,不管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地位或表现人物的心情,心理还是渲染气氛,张爱玲给我们留下了最终的还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因为一篇小说常常是必须建立在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的基础上的。在这,张爱玲既施展了她的个性,也将这个个性构建于小说的整体框架中,或许着这就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衰隋与服饰文化的原因之一吧。张对服装的精益求精与精巧的文字之间多少有些重叠。仿佛在构筑一座文字之塔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变质一件衣裳,汇成了她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有评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都能映在画面上,仅此一点,他的人格就会凹凸出来,而且清晰明朗,他的状态就是一种精神。用衣服来演示女性的生命,展示的是各色人物的百般滋味的平凡人生.就是张爱玲的一种生存状态。因为她相信当人无力改变大时代的动荡时,只能缜密地去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

3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心理描写

3.1 对比法的定义和特点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人多少带着她的影子,自由、随性、渴望爱情、被世事所左右,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与同时代其他相比较独树一帜,是因为张爱玲在作品中大量地还原了底层女生的真实生活面貌和心理活动特点,在她笔下的女性多数不是知书贤良贵家小姐,也不是不享人间俗食的成功女性,她的焦点聚焦在出身平凡,在污浊世事中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女性身上,以最大的可能性还原了那些所谓的“世俗”女人,她们渴望金钱、渴望爱情、渴望改变命运,但同时在心底又是懦弱、孤独、不安的。

张爱玲作品最大的难得之处就是她笔调坦然,不做作不夸张,如水流一般的表达这个世界对女人蹂躏,可她们依然活着。张爱玲认为活着没有什么是世俗的,吃饱肚子是人活着的基础,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活着的动力,如果写得太文艺了,生活就不像生活了,人也就失去了人情味了,所以俗一点是保证作品真实的重要条件,在她的作品中你能发现虽然其作品中女性人物不尽形同,有知识分子、名家小姐、底层女性,但她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努力,她们渴望改变命运,争取一切能够改变命运机会,即使这些做法在世人眼里是世俗的。

张爱玲的经典作品《倾城之恋》之中的女主角流苏就是一个典型的张爱玲式的女性形象,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独自生活在娘家的女人,在她平凡的生活中范柳原让她看见了希望,虽然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虽然她不确定他们的爱情是否真实,但是她十分确定的是婚姻可以给她带来食物、金钱和美好的生活。白流苏在爱情中变成了一个战术家,在温暖缠绵的爱情土壤中买下一枚尖锐的钉子,如果范柳原先发现了这颗钉子的话,那么白流苏就赢了,她一退为攻退回了上海,安心等待着这场战争胜利的消息,可是她忽略了一件事——年来,当一个秋天卷着苍白的冷风击打过来的时候,她有一瞬间感觉自己老了,失去了战略上的优势,那颗钉子锈了、不尖锐了,于是她用一封电报交出了自己的战果,她回到了香港,回到了范柳原的身边,以情妇的姿态。但最后白流苏还是赢了,她成了范太太,生活在她看来还有些味道,虽然那个空空的爱情壳子早已破败褴褛。

3.2 突出描写女性畸形心理

我们借助古老的记忆,重新解读她的作品时,我们的灵魂仍被深深的震撼着,心灵仍受到撞击,我们无法不惊叹于她的才华,她的那颗“冷酷”的心,她留下的那些深远的启迪,那融古汇今的历史旧影。 比起那同时代的作家,如冰心、萧红、丁玲等,很多人都说张爱玲的眼光狭窄,她只写她熟悉的那块生活,然而,她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她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的女作家,或许正是因为,她关注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欲望需求,她很真实,也很残酷,尤其是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形象,很多都不曾得到健全的写生,从而使她笔下的女性呈现一种畸形的心理状态,而作者也不善用伦理的意识去评判女性,而是以她女性的直觉和生命的感悟去试解女性自身的痛苦。

中国传统道德对于女德的设计,常是以压抑人性中最强烈的驱力为目的,如性欲,社交欲,权利欲等,女德以“贞静”为首要,出现在张爱玲笔下的女人却常是不贞静的,这些反妇德的典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不贞,追求性欲满足。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夫人、《赤地之恋》中的戈珊。 第二类:不静,伶牙俐齿,出口伤人。如《金锁记》中的七巧。 第三类:又妒有悍。如七巧、《半生缘》中的曼璐。 第四类:争权夺利。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创世纪》中的紫薇、《金锁记》中的七巧。 能够集此四者大成者,当推《连环套》中的霓喜,她既泼辣又善妒,性欲活泼,主动追求异性,利之所趋无所不至,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

4 张爱玲作品特点

4.1 中西文化影响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沈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4.2 作品风格及文化背景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沈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其它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像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鲜明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金锁记》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她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我们知道,她14岁时,就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在她的第一篇小说《沈香屑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都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她(睨儿)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为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说道:‘少奶成日惦念着呢,说您怎么还不来。今儿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 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在对张爱玲有影响的现代作家中,既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张恨水,又有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而这些作家的创作都是以“通俗化”为主要特征的。

市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也许表现得更为鲜明。因此,也有人说:“张爱玲的散文要和她的小说在一起读,方才有味。”反之亦然,她的小说也要和她的散文对照着读,才能有更多的趣味。张爱玲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也与她生活的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后面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在生活中,张爱玲始终没有成为她母亲所希望的淑女,但却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不仅像所有的上海小女人一样爱逛街爱吃零食,而且还酷爱看社会上流行的小报。

5 结语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新女性”表像的旧女性。她们的“新”主要指她们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因此,她们的“旧”主要就是指她们的思想意识和人生道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艰难。

我们说,张爱玲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对那种新旧时代交迭下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她笔下的系列女性形象,真切地传达了她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主要就在于她既关注女性,又不满女性的生存状况。也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却都以悲剧收场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象她对她们充满怨恨,不肯给她们一点幸福,不肯给她们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实际上她并没有看见哪里有这样一条路,她自己虽然做了职业妇女,但她并不认为这就是一条比结婚更好的出路,因为社会上人心险恶,家庭与社会相比更适于女性。

 


参考文献

[1]张瑞英,高丽.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文学表现[J].东岳论丛,2020,41(12):52-59+191.

[2]徐悦悦,任强.试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不完美女性形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3):83-85.

[3]王雨桐.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识[J].文化学刊,2020(12):80-82.

[4]李世鹏.共生与裂变——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矛盾困境[J].名作欣赏,2019(30):80-83

[5]胡进.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思维[J].文学教育(上),2019(10):22-23.

[6]全湘燕.试论张爱玲作品中ABB式形容词用法[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72-73

[7]林怡婷.《倾城之恋》与《长恨歌》女性悲剧命运比较[J].现代交际,2020(02):96-97.
[8]卢健红.《倾城之恋》中女性命运的悲剧式书写[J].名作欣赏,2020(02):108-109

[9]李涔.论张爱玲《霸王别姬》中的女性意识[J].现代交际,2020(11):108-110.

[10]李欣蔚.黄金枷锁下的意志挣扎——从叔本华唯意志论看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性悲剧[J].大众文艺,2020(08):48-49

[11]许建航.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半生缘》中女性形象解析[J].农家参谋,2019(07):296-297.

[12]白姣,马丰慧.张爱玲女性叙事的内囿与分裂[J].榆林学院学报,2020,30(05):74-77.

[13]常琳.寻父也是寻己——论张爱玲笔下的父亲批判与女性自省[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02):112-117.

[14]张鑫. 张爱玲散文多样性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0.
[15]曹芹. 舞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的形象创造解析[D].河南大学,2020.

[16]刘清秀.张爱玲小说创作心理情结解读[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26(06):108-113.

[17]孙雪迎.张爱玲小说对中国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J].名作欣赏,2020(05):59-60.

[18]冯昊-沦陷背景下的女性言说 以张爱玲为中心《江汉论坛》2014年11期

[19]林幸谦-张爱玲和五四女性文学的逆向写作《职大学报》2019年5期

[20]陆野-从东方到西方:伍尔夫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思想的分析比较《山西青年》2019年5期

[21]张莹论张爱玲笔下女性的苍凉命运-《南风》2014年18期

[22]赵卫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研究《青春岁月》2014年4期

[23]乌兰托娅-张爱玲笔下女性形象悲剧原因探析《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年2期

 

 

 

 

  

本篇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xx老师的细心指导,从选题到定稿,x老师给予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论文修改过程中也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x老师致敬。

再次感谢那些在论文材料收集过程中帮助过我的同学,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的论文才得以完成。

最后,感谢四年快乐又充实的大学生活。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