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读后感」读《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学习笔记,在网上找人代写读后感,原创度真的高

xs 1171 0

  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峥嵘岁月的详实记录。习近平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习大大的生活、工作履历,是新中国多个方面的缩影。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中国的西部、东部,他丰富的经历是我们大中国的生动写照。

2019-11-15_195259.png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大大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的浓缩和精华所在。这本书忠实地还原了习大大当年的生活经历,从这些经历中我们将会看到,作为我们国家的中央核心、全党核心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同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个认真工作、有责任、有担当、与群众打成一片、老乡们心心念念的带路人。他身上体现出我党群众路线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活生生的体现。即使是现在,村民们、知青们谈起当年的事情,记忆依然那么清晰,说起来依然那么激动,回味依然那么幸福。虽然这些故事都发生在40年前,珍贵的记忆没有丝毫褪色。我推荐这本书,为全体党员树立心中的目标,倾听总书记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让心灵接受洗礼,让人生的理想得到升华。


  扎根群众,不忘使命。梁家河农村下乡插队的劳动经历是总书记思想觉悟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真切地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如果没有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何谈完成党的使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本书中翔实地记录了总书记在7年的知青岁月中,无数次的冲锋在前,带领群众搞建设搞生产的事例。自从总书记来到了梁家河,他就把自己看成一个农民,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1974年的初春,总书记当时刚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整个基建队去挖井。当井越挖越深,越挖越湿,铲子很难施展开了,此时是总书记第一个跳进井坑里冒着严寒继续挖,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干劲高涨,终于找到了泉眼,井挖好了,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大难题。总书记在平凡的岗位上时刻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标准,扎根群众,带领群众,做群众的领路人。直到现在每每当总书记,走进贫困家庭,嘘寒问暖,拉起家常,总是让人心里那么地温暖,这与总书记早年就扎根群众,把自己看成基层的一员,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是分不开的。总书记心中的劳苦大众,牵动着他的神经,在他即将离开梁家河的时候,他默默地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从政,一定要为老百姓多做事,做实事。今天他已经是我们国家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他践行着自己的使命,日理万机,为了国家和人民不辞辛苦,正像总书记自己说的那样,要像当年周总理见到小时候的总书记留给总书记的印象一样,做一个人民的公仆。


  机会永远都属于有准备的人。当初中央上山下乡的决策一出,北京的很多家庭,情绪都是很低落的,在送知青们出发的火车站上,离别的亲人很多都在掉眼泪。但书上习大大当年一同前往梁家河的知青艾平回忆道,当时的习大大反而有一些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是因为当时总书记家中的情况,父亲受到文革迫害,一家四分五裂。在这种恶劣的内外局势中,总书记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学习。文中多人的回忆录中都大篇幅提到了总书记当年读书的情景,他涉猎广泛,政治、文学、科学,古今中外的书籍无不是他废寝忘食汲取的精神食粮,在黑暗的窑洞里,一个城里来的十五六岁的孩子,干了一天的农活,还要在煤油灯下,看书看到深夜,很多次第二天早上起床,脸都被熏黑了。而且总书记看书,善于从多个方面辩证的读,喜欢与别人讨论。别的知青青年家里给寄来的都是些糖和衣服,总书记的包裹里永远都少不了的就是书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读书观也像风一样飘摇不定,什么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带有偏见的意见很多,但总书记的广泛涉猎的习惯从来没有改变,像他自己说的,书籍是别人智慧的结晶,只有傻子才将它拒之门外。总书记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他知识渊博,直到他当上了全国的总书记,每次出访不同的国家,他总能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学史,引经据典,引起到访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强烈共鸣。他的知识储备是如此的丰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能拉上话,无论公社有什么难题,只要他出现都能迎刃而解。他还善于做思想工作,被选为梁家河支书后,他第一个就是去做之前因为与县委书记吵架而撂挑子的队长武刚文的工作,让他重新回来干,彻夜的谈,不成功就反复地谈,终于做通了工作,开地种粮,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总书记在文安驿公社插队,是一名普通的知青,能够入党是因为他符合党员标准,表现好具备入党条件,他当支部书记是因为他能力强,公社推荐他上大学是因为他贡献大。所有这些有利的条件,看似是幸运,实际上是总书记在平日里不断学习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新时代的所有党员都应该以总书记为榜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新的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有血有肉铁骨柔肠。从被采访的人的叙述中,总书记在当知青的时候,就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铁还要自身硬,想让别人干的事情先要自己干好,这样别人才能信服你,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总书记践行着自己的信念。当上支书后,他把梁家河治理的井井有条,各项工作都跑在全公社,全县的前头。村民们都说,不管谁家跟谁家有矛盾,只要总书记一出现,一说话,大家都服从,心服口服,从来不争辩。这是因为大家都绝对信任总书记。别看他还是个孩子的年纪,但他少年老成,有威望,遇事有法子,能成就大事业,是一条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汉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汉子,却跟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培养起了不舍的亲情和浓厚的感情,即使后来总书记到厦门市任领导工作,去北京工作,在百忙之中,都不忘回梁家河去探望当年一起劳动过的乡亲们,对当年排除一切困难,介绍总书记入党,推荐上大学的领导,总书记念念不忘。在总书记到北京后的2011年,当年介绍总书记入党的白光兴的表弟路过北京,到总书记家做客,总书记还提起当年在梁家河对他的有恩之人,其中就包括白光兴。 据白光兴讲,当这些话传到他的耳朵里的时候,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因为当年他只不过按照党的程序做了他该做的事情,总书记多年以后仍然念念不忘,让他无比感动。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帮助当年梁家河的相亲治腿,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们,丝毫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架子,正如他自己说的,他是黄土地的儿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知恩图报,对相亲们,对劳苦大众怀着深深的感情的人。对我们这些党员来说,总书记给我们所有人做出了表率,在自己的工作上首先要自身硬,铁骨铮铮,撑起一片天,这是立命之本,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实现自己伟大理想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们又要对人民大众饱含感情,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才能搞清楚我们要走向何方。


  村民们、知青们谈起他们40多年前跟总书记共事的过往,记忆还是那么清晰生动,说起来还是那么激动人心,仿佛发生在昨天。在梁家河村史馆和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至今仍在使用的淤地坝前,在赵家河的知青林前,在总书记当年留下脚步的地方,听一听总书记与人民共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看一看总书记当年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作为一个党员,我的内心深处,一次次被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以总书记为榜样和标杆,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不畏艰难,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定共产党人的信念,一定能带领全中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代写读后感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

客服微信:jie5527c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